信息索引号 | 00250069-0/2025-33542 | 公开方式 | 主动公开 |
---|---|---|---|
发布机构 | 拱宸桥街道 | 公开范围 | 面向全社会 |
备注/文号 | 公开时限 | 长期公开 | |
生成日期 | 2025-07-03 | 发布日期 | 2025-07-03 |
附件 |
发布日期: 2025-07-03 16:08:21 点击率:
桥西直街的299种打开方式:当孩子成为文旅“规划师”
六月,蝉鸣乍起。蓓蕾幼儿园西塘河园区的操场,被一片“油纸伞森林”覆盖。299个扎着羊角辫、背着恐龙书包的小家伙,正围着积木和彩纸搭建的“微桥西”忙得不亦乐乎。
大三班的“产品小经理”正将一把蓝色油纸伞插进“流动借伞点”。环保材料制作的伞架上挂着手绘租赁流程图。这个仿照桥西直街游客中心设计的小站点,此刻正接受着小班“游客”的考验。
“为什么没有线的风筝飞不了?”中三班的“风筝小匠人”对着风筝骨架陷入沉思。几周后,他们不仅解开了风筝的物理密码,更在“风筝秘密知多少”游戏中向游客抛出了挑战……
01 一种稚问:
丈量世界的“天真刻度”
“诸葛亮为何爱羽扇?”“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有什么本领?”中二班的扇子探究板上,问题如珠连串。
这些“天问”驱动萌娃走进博物馆、采访路人、请教家长。最终答案以“以诗换扇”的游戏呈现——游客吟一首扇子诗或讲一个扇子故事,就能换取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精美扇子。
“问题展板”贯穿蓓蕾幼儿园第三届儿童项目成果展全程。从最初懵懂的“为什么”,到合作攻坚的“怎么办”,再到最终自豪的“我做到啦”,每一块展板都是儿童思维生长的直观演绎。
项目剧舞台更成为思维具象化的奇妙空间。中一班的《小剪刀的奇妙冒险》里,剪刀逃离博物馆获得生命;大二班的《木兰从军记》中,孩子们为不同角色精心匹配刀剑形制——对冷兵器文化的理解,在戏剧想象中淬炼成型。
当大二班把刀剑博物馆的冰冷兵器变成“英雄兵器棒冰”在“蓓蕾刀剑小卖部”发售,当中一班在“甜气剪刀铺”展示奇思妙想的剪刀文创,客串成游客的家长们不禁失笑惊叹:“原来剪刀还能这么玩儿!”
当成年人把文化景点当作消费空间,孩子们却用游戏和创造让文化“活”了起来。在追求效率的城市化进程中,孩子们用最笨拙也最珍贵的方式,守护着文化的毛细血管。他们搭建的不只是微缩景观,更是一种让文化遗产“可呼吸”的生活方式。
02 一种探索:
当游戏成为文化的童年“母语”
“虫八虫八,镇守运河的大怪兽!”大一班的孩子们正围着用纸箱和彩泥做的神兽“虫八”表演儿童快板。
这个趴在运河边千年的石刻神兽,此刻被赋予了卡通的大眼睛和会摆动的尾巴。孩子们编的顺口溜在校园里回荡:“桥西直街长又长,虫八爷爷守河塘,刀剪剑,扇和伞,博物馆里学问藏...”
在“小蓓蕾旅行社”摊位前,“小导游”们正捧着自制的《儿童游览册》忙碌。这本用彩纸装订的小册子里,有孩子们手绘的桥西地图,标注着“最好吃的甜品店”和“最有趣的打卡墙”。“阿姨,我推荐您走‘美食+手工’路线!”五岁的浩浩展开地图,用小手划出一条路线,家长扮演的游客配合地掏出手机“扫码打卡”。
最动人的莫过于项目剧的演绎。中一班的《小剪刀的奇妙冒险》里,孩子们把博物馆里的剪刀拟人化,编出剪刀逃离展柜寻找“真正用途”的故事。扮演“裁缝剪刀”的小女孩用安全剪刀剪开彩纸做的布料,台下的小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。
而大二班的《木兰从军记》更让人惊喜——孩子们根据不同刀剑的特点给角色设计武器,用泡沫板做的“青龙偃月刀”虽然歪歪扭扭,却在表演时被“木兰”挥得虎虎生风。
用六十天时间搭建的“微桥西”,让人们看到了一份希望:真正的传承不是对历史标本的生硬模仿,而是让文化基因在下一代的生活肌理中自然生长。
03 一种生长:
生活课堂里的文化“呼吸”
成果展的尾声,孩子们用积木搭的“微桥西”被灯光照亮,大二班的老师指着“刀剪剑博物馆”说:“当孩子们讨论‘英雄兵器棒冰’的造型时,他们其实在思考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。”
另一边,几个刚结束“导游工作”的孩子正围在一起,畅谈“未来的桥西”——那里有会飞的巴士和机器人讲解员,也许依然保留着现在的茶馆和博物馆。
傍晚的离园时间,家长们被走廊里的“生活习惯流程图”吸引。七步洗手法的漫画旁,贴着孩子们用指纹画的“细菌大军”;叠衣服步骤图下,是孩子们拍摄的“我家的衣柜”照片。
一位爸爸指着儿子画的“家庭垃圾分类表”笑了:“这小子在家非要我们按他的分类来,说‘桥西的叔叔阿姨都这么做。现在的孩子啊,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学去了。”
当我们弯下腰,用一米高度观察孩子眼中的世界,才能发现那些藏在积木里的创造、躲在问题后的探究、长在游戏中的文化。或许,这才是教育最初的模样——让生活成为最好的课堂,让每一种对世界的好奇,都能长出独特的姿态。
299个孩子用伞、用冰棒、用快板、用一出戏剧,为老街注入了299种新鲜的文化解读。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,当我们谈“儿童友好城市”时,到底是该给孩子修建更多游乐设施,还是该珍视他们参与城市文化构建的潜力?
...
|
公共文化服务活动
|
索引号
00250069-0/2025-33542
文号
公布日期
2025-07-03
公开方式
主动公开
发布单位
拱宸桥街道
桥西直街的299种打开方式:当孩子成为文旅“规划师”
六月,蝉鸣乍起。蓓蕾幼儿园西塘河园区的操场,被一片“油纸伞森林”覆盖。299个扎着羊角辫、背着恐龙书包的小家伙,正围着积木和彩纸搭建的“微桥西”忙得不亦乐乎。
大三班的“产品小经理”正将一把蓝色油纸伞插进“流动借伞点”。环保材料制作的伞架上挂着手绘租赁流程图。这个仿照桥西直街游客中心设计的小站点,此刻正接受着小班“游客”的考验。
“为什么没有线的风筝飞不了?”中三班的“风筝小匠人”对着风筝骨架陷入沉思。几周后,他们不仅解开了风筝的物理密码,更在“风筝秘密知多少”游戏中向游客抛出了挑战……
01 一种稚问:
丈量世界的“天真刻度”
“诸葛亮为何爱羽扇?”“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有什么本领?”中二班的扇子探究板上,问题如珠连串。
这些“天问”驱动萌娃走进博物馆、采访路人、请教家长。最终答案以“以诗换扇”的游戏呈现——游客吟一首扇子诗或讲一个扇子故事,就能换取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精美扇子。
“问题展板”贯穿蓓蕾幼儿园第三届儿童项目成果展全程。从最初懵懂的“为什么”,到合作攻坚的“怎么办”,再到最终自豪的“我做到啦”,每一块展板都是儿童思维生长的直观演绎。
项目剧舞台更成为思维具象化的奇妙空间。中一班的《小剪刀的奇妙冒险》里,剪刀逃离博物馆获得生命;大二班的《木兰从军记》中,孩子们为不同角色精心匹配刀剑形制——对冷兵器文化的理解,在戏剧想象中淬炼成型。
当大二班把刀剑博物馆的冰冷兵器变成“英雄兵器棒冰”在“蓓蕾刀剑小卖部”发售,当中一班在“甜气剪刀铺”展示奇思妙想的剪刀文创,客串成游客的家长们不禁失笑惊叹:“原来剪刀还能这么玩儿!”
当成年人把文化景点当作消费空间,孩子们却用游戏和创造让文化“活”了起来。在追求效率的城市化进程中,孩子们用最笨拙也最珍贵的方式,守护着文化的毛细血管。他们搭建的不只是微缩景观,更是一种让文化遗产“可呼吸”的生活方式。
02 一种探索:
当游戏成为文化的童年“母语”
“虫八虫八,镇守运河的大怪兽!”大一班的孩子们正围着用纸箱和彩泥做的神兽“虫八”表演儿童快板。
这个趴在运河边千年的石刻神兽,此刻被赋予了卡通的大眼睛和会摆动的尾巴。孩子们编的顺口溜在校园里回荡:“桥西直街长又长,虫八爷爷守河塘,刀剪剑,扇和伞,博物馆里学问藏...”
在“小蓓蕾旅行社”摊位前,“小导游”们正捧着自制的《儿童游览册》忙碌。这本用彩纸装订的小册子里,有孩子们手绘的桥西地图,标注着“最好吃的甜品店”和“最有趣的打卡墙”。“阿姨,我推荐您走‘美食+手工’路线!”五岁的浩浩展开地图,用小手划出一条路线,家长扮演的游客配合地掏出手机“扫码打卡”。
最动人的莫过于项目剧的演绎。中一班的《小剪刀的奇妙冒险》里,孩子们把博物馆里的剪刀拟人化,编出剪刀逃离展柜寻找“真正用途”的故事。扮演“裁缝剪刀”的小女孩用安全剪刀剪开彩纸做的布料,台下的小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。
而大二班的《木兰从军记》更让人惊喜——孩子们根据不同刀剑的特点给角色设计武器,用泡沫板做的“青龙偃月刀”虽然歪歪扭扭,却在表演时被“木兰”挥得虎虎生风。
用六十天时间搭建的“微桥西”,让人们看到了一份希望:真正的传承不是对历史标本的生硬模仿,而是让文化基因在下一代的生活肌理中自然生长。
03 一种生长:
生活课堂里的文化“呼吸”
成果展的尾声,孩子们用积木搭的“微桥西”被灯光照亮,大二班的老师指着“刀剪剑博物馆”说:“当孩子们讨论‘英雄兵器棒冰’的造型时,他们其实在思考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。”
另一边,几个刚结束“导游工作”的孩子正围在一起,畅谈“未来的桥西”——那里有会飞的巴士和机器人讲解员,也许依然保留着现在的茶馆和博物馆。
傍晚的离园时间,家长们被走廊里的“生活习惯流程图”吸引。七步洗手法的漫画旁,贴着孩子们用指纹画的“细菌大军”;叠衣服步骤图下,是孩子们拍摄的“我家的衣柜”照片。
一位爸爸指着儿子画的“家庭垃圾分类表”笑了:“这小子在家非要我们按他的分类来,说‘桥西的叔叔阿姨都这么做。现在的孩子啊,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学去了。”
当我们弯下腰,用一米高度观察孩子眼中的世界,才能发现那些藏在积木里的创造、躲在问题后的探究、长在游戏中的文化。或许,这才是教育最初的模样——让生活成为最好的课堂,让每一种对世界的好奇,都能长出独特的姿态。
299个孩子用伞、用冰棒、用快板、用一出戏剧,为老街注入了299种新鲜的文化解读。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,当我们谈“儿童友好城市”时,到底是该给孩子修建更多游乐设施,还是该珍视他们参与城市文化构建的潜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