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爱无疆!拱墅教师捐献造血干细胞,传递“生命火种”!

发布日期: 2025-07-18 09:45 作者: 来源: 点击率:

7月15日,杭州某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,一场关乎生命的“万分之一”奇迹正在发生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体育教师戴赛崖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,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。

戴赛崖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

背包里的生命约定

7月11日清晨,医院走廊里,背着大号旅行背包的戴赛崖格外醒目。“包里装着运动鞋、换洗衣物,还有几本旅行杂志。”这位热爱篮球的体育老师笑着说。住院期间,他不能上场打球,只能在复赛时跟医院请假出来到场边给正在进行的街道楼BA联赛队员鼓劲,“有点遗憾,但想到‘背囊’里装着的‘任务’,就觉得值了。”

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贾元元,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、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史寒屹来到医院慰问

温暖也从四面八方涌来,曾经的学生们也纷纷发来祝福。正在参加“浙BA”、外观神似NBA球星文班亚马的杜浩天,听闻消息后激动不已:“老师!您可一定注意休息,多吃点好的补补,顺顺利利的!”戴老师和已经毕业孩子们的互动也很有意思,他们不聊天,而是去球场打一场球,这也成为他和毕业孩子们的特别约定。杜浩天近日就刚刚去看过戴老师,方式自然是一场球。

“戴老师,您还是那么热血!”“如果好人有一个标准,戴老师您就是我们心中绝对的好人!”……看着视频里不同年龄段的笑脸,这个操场上挥洒自如的硬汉红了眼眶。

25年的热血坚持

去年1月,在参加拱墅区教育局组织的献血活动中,看到红十字志愿者在做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,当时45岁的他笑称这是“坐末班车”。“就想多一个帮人的机会。”

谁也不曾想,这个“随手为之”的决定,会在14个月后迎来回响。3月份的一个下午,刚下课的戴赛崖接到拱墅区红十字会的电话:“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。”

“第一反应是懵的,还以为是推销或者诈骗电话。”他坦言,直到听完详细解释才慢慢回过神——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在中华骨髓库里配型成功率仅有十万分之一,甚至百万分之一,自己竟成了那个“幸运儿”。他立刻查询捐献知识,“得弄明白流程,才敢接下这份生命之托。”

戴老师和孩子们合影

这份担当并非偶然。从2000年教师节第一次在武林广场流动献血车上献血开始,25年间他累计献血25次,总量达11000毫升,每次都献最大量,是浙江省“无偿献血金奖”获得者。“第一次献血是想给自己的第一次教师节留个纪念,后来发现献血车上的捐献者很多,大家都非常的友好、容易相处,工作人员也特别的细致、温和,感觉到帮助别人是件很温暖的事,就坚持了下来,期间也捐献过血小板。”

一堂无声的“生命教育课”

“做一个好人,做一些小事、好事!”这是戴老师在临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对学生说的话。如今,他用行动在践行。

作为六年级6个班的体育老师兼副班主任,戴赛崖接到配型通知时,最先想到的是210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。“学生的毕业季只有一次,不能因为我留下遗憾。”怎么平衡好工作和公益,让这个热血教师陷入两难。最终多方协调下,他将捐献时间安排在学期结束,还主动放弃了单位疗休养。

6月底的二次体检,个别指标超标让他捏了把汗。“7月5日自己跑到医院复查,拿到合格心里才松了口气。”他说,不是怕疼,是怕辜负那份期待,“听说患者已经进入清髓状态,这个时候没有退路可言。”

采集过程中

对于采集过程,戴赛崖很淡然。他特别提到省红会老师的科普:“如果把捐献骨髓比喻成植物带土移植,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是无土移植(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),不影响根基,对身体影响也小。”但他深知,这“微小的付出”对患者意味着重获新生。

“如果说课堂上教的是规则和力量,那这次捐献,想给学生们上一堂关于‘善意’的课。”他在课上跟学生提起过捐献的事,希望用行动告诉他们:“做个好人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生命的传递与时光的回响

7月15日采集当天没有家人陪伴,但戴赛崖并不孤单。手机里存着跨越25年时光的学生祝福,背包里装着对生活的热爱,心里装着对陌生人的祝愿。血液从他的手臂流出,通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,再流回体内。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,216毫升饱含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即刻送往患者所在医院。这袋“生命种子”,让戴赛崖成为了浙江省第1233例、杭州市第3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同时也是拱墅区教育系统首例捐献者。

“不知道对方是谁,多大年纪,只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帮他闯过难关。”他想起旅行中见过的城市与笑脸,“希望他康复后,也能去看看远方的风景,听听街头的歌,感受这人间的多彩。要是将来有机会,也帮一把别人,让这份善意扩散出去。”

捐献结束后,他打算好好睡一觉,然后背上背包继续自己的生活,“就像完成了一次特别的旅行,终点是新生的开始。”

区情快递
大爱无疆!拱墅教师捐献造血干细胞,传递“生命火种”!
发布时间: 2025-07-18 09:45
信息来源:今日拱墅 浏览量:

7月15日,杭州某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,一场关乎生命的“万分之一”奇迹正在发生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体育教师戴赛崖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,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。

戴赛崖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

背包里的生命约定

7月11日清晨,医院走廊里,背着大号旅行背包的戴赛崖格外醒目。“包里装着运动鞋、换洗衣物,还有几本旅行杂志。”这位热爱篮球的体育老师笑着说。住院期间,他不能上场打球,只能在复赛时跟医院请假出来到场边给正在进行的街道楼BA联赛队员鼓劲,“有点遗憾,但想到‘背囊’里装着的‘任务’,就觉得值了。”

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贾元元,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、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史寒屹来到医院慰问

温暖也从四面八方涌来,曾经的学生们也纷纷发来祝福。正在参加“浙BA”、外观神似NBA球星文班亚马的杜浩天,听闻消息后激动不已:“老师!您可一定注意休息,多吃点好的补补,顺顺利利的!”戴老师和已经毕业孩子们的互动也很有意思,他们不聊天,而是去球场打一场球,这也成为他和毕业孩子们的特别约定。杜浩天近日就刚刚去看过戴老师,方式自然是一场球。

“戴老师,您还是那么热血!”“如果好人有一个标准,戴老师您就是我们心中绝对的好人!”……看着视频里不同年龄段的笑脸,这个操场上挥洒自如的硬汉红了眼眶。

25年的热血坚持

去年1月,在参加拱墅区教育局组织的献血活动中,看到红十字志愿者在做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,当时45岁的他笑称这是“坐末班车”。“就想多一个帮人的机会。”

谁也不曾想,这个“随手为之”的决定,会在14个月后迎来回响。3月份的一个下午,刚下课的戴赛崖接到拱墅区红十字会的电话:“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。”

“第一反应是懵的,还以为是推销或者诈骗电话。”他坦言,直到听完详细解释才慢慢回过神——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在中华骨髓库里配型成功率仅有十万分之一,甚至百万分之一,自己竟成了那个“幸运儿”。他立刻查询捐献知识,“得弄明白流程,才敢接下这份生命之托。”

戴老师和孩子们合影

这份担当并非偶然。从2000年教师节第一次在武林广场流动献血车上献血开始,25年间他累计献血25次,总量达11000毫升,每次都献最大量,是浙江省“无偿献血金奖”获得者。“第一次献血是想给自己的第一次教师节留个纪念,后来发现献血车上的捐献者很多,大家都非常的友好、容易相处,工作人员也特别的细致、温和,感觉到帮助别人是件很温暖的事,就坚持了下来,期间也捐献过血小板。”

一堂无声的“生命教育课”

“做一个好人,做一些小事、好事!”这是戴老师在临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对学生说的话。如今,他用行动在践行。

作为六年级6个班的体育老师兼副班主任,戴赛崖接到配型通知时,最先想到的是210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。“学生的毕业季只有一次,不能因为我留下遗憾。”怎么平衡好工作和公益,让这个热血教师陷入两难。最终多方协调下,他将捐献时间安排在学期结束,还主动放弃了单位疗休养。

6月底的二次体检,个别指标超标让他捏了把汗。“7月5日自己跑到医院复查,拿到合格心里才松了口气。”他说,不是怕疼,是怕辜负那份期待,“听说患者已经进入清髓状态,这个时候没有退路可言。”

采集过程中

对于采集过程,戴赛崖很淡然。他特别提到省红会老师的科普:“如果把捐献骨髓比喻成植物带土移植,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是无土移植(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),不影响根基,对身体影响也小。”但他深知,这“微小的付出”对患者意味着重获新生。

“如果说课堂上教的是规则和力量,那这次捐献,想给学生们上一堂关于‘善意’的课。”他在课上跟学生提起过捐献的事,希望用行动告诉他们:“做个好人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生命的传递与时光的回响

7月15日采集当天没有家人陪伴,但戴赛崖并不孤单。手机里存着跨越25年时光的学生祝福,背包里装着对生活的热爱,心里装着对陌生人的祝愿。血液从他的手臂流出,通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,再流回体内。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,216毫升饱含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即刻送往患者所在医院。这袋“生命种子”,让戴赛崖成为了浙江省第1233例、杭州市第3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同时也是拱墅区教育系统首例捐献者。

“不知道对方是谁,多大年纪,只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帮他闯过难关。”他想起旅行中见过的城市与笑脸,“希望他康复后,也能去看看远方的风景,听听街头的歌,感受这人间的多彩。要是将来有机会,也帮一把别人,让这份善意扩散出去。”

捐献结束后,他打算好好睡一觉,然后背上背包继续自己的生活,“就像完成了一次特别的旅行,终点是新生的开始。”